中美达成共识让美豆农松口气,盼望中方订单快点来
美国中西部广袤的农田上,大豆农户们终于看到了阴霾散去的第一缕阳光。
十月底,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会晤后达成一项内容广泛的贸易协议,为价值超120亿美元的中美大豆贸易重启铺平了道路。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确认,中国已同意在本季(截至明年1月)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
对于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美国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01 贸易战阴云下的美国豆农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今年8月19日致信特朗普时写道:“大豆价格继续下跌,同时农户的生产投入和设备成本大幅上涨,豆农无法撑过与最大客户长时期的贸易纠纷。”
这封信道出了美国大豆种植户面临的严峻困境。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大豆农民失去了他们最大的客户——中国。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了约1.05亿吨大豆,其中仅有2213万吨来自美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豆的第二大市场墨西哥的采购量不到600万吨,完全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空白。
美国大豆协会代表全美30个大豆生产州30余万种植者利益,该协会长期以来多次发表声明反对对中国加征关税,强调中国作为最大出口市场的重要性。
该协会的政府事务负责人休斯顿曾直言:“没有一个市场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02 中美大豆贸易的新篇章
10月30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透露,“中国已同意在今年采购1200万吨大豆”,同时 “未来三年,中国已同意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大豆。”
这一消息立即在大豆市场引起强烈反响。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主力1月大豆合约收盘上涨1.2%,位于2024年7月以来的最高价格。
市场情绪的乐观转变并非空穴来风。
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10月30日在X网站上发文称,“中国已同意在2028年前进口8700万吨美国大豆”,其中 “中国承诺本季至少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购买250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取消对包括大豆在内的大部分美国农产品征收的不合理关税。
03 贸易共赢的本质
中美大豆贸易的重启对两国意味着什么?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今年8月22日的中美大豆产业合作伙伴早餐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本质:“中美同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双方完全可以优势互补。”
谢锋进一步阐释,中美共同支撑起全球粮食生产的近四成、消费的近四分之一。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领域具比较优势,美国则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为主。
这种互补性关系使得中美农业交流合作不仅丰富了两国消费者的“菜篮子”,更鼓起了美国农民的“钱袋子”。
正如谢锋所言,中美农业合作为两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金点子”,走出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04 全球大豆市场格局变迁
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全球大豆贸易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国积极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寻求农产品来源多样化。
巴西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比重从过去的稳定状态大幅提升至如今的绝对主导地位。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巴西79.9%的大豆出口至中国;仅9月份,就有650万吨大豆出口至中国,占当月出口总量的93%。
咨询机构Trivium China的董事罗杰斯·佩女士表示:“就美国对华大豆出口而言,该协议实际上意味着一切恢复正常,承诺采购量和过去几年基本持平。”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4公历年美国对中国出口2680万吨大豆,2023年出口2640万吨,2022年出口3020万吨。
过去五个市场年度,美国平均对中国出口2880万吨大豆。
05 未来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中美达成的大豆采购协议为市场注入了乐观情绪,分析师们仍指出了一些关键不确定性。
其中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会取消目前对美国大豆征收的23%的进口关税?
如果该关税保持不变,即使有采购承诺,美国大豆价格相对于巴西供应仍然欠缺竞争力。
此外,协议的长期履行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经纪商美国商品公司总裁唐·罗斯表示,“近期内,美国出口商可能需要迅速采购美国大豆并装运中国。但是协议的长期内容并不是那么令人振奋,因为中国是否会履行采购承诺存在不确定性。”
他提到了2020年特朗普和中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受疫情爆发等因素影响,中国最终没有实现采购承诺的历史。
中国大豆市场的供应链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巴西新作大豆产量预期创纪录,其占全球大豆贸易的比重已超过58%。
凭借成本优势和创纪录的产量预期,巴西已稳固其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的焦虑并未完全消散。尽管芝加哥大豆市场对中美大豆协议做出积极反应,但行业人士指出,这仅仅意味着中美大豆贸易恢复正常化。
美国大豆协会政府事务负责人休斯顿曾直言,“没有一个市场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如今市场的大门重新打开,等待的只剩下订单的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