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展览活动丰富多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近20家抗战纪念馆新建改扩建、50余家抗战纪念馆展陈提升,抗战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超过6000万人次观众走进抗战遗址和场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多维度展示了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基地作用突出:96个抗战遗址和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设立内地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抗战遗址和场馆成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技赋能增强体验:各地展馆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得以“触摸”历史脉搏。这种情境化的叙事,使文物成为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观众在理解中产生共情,在共情中深化记忆。挖掘内涵传承精神:每一件抗战文物都是历史的“亲证者”,承载着无可替代的证史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等。通过深度挖掘这些内涵,将历史认知从单纯的知识接收提升至情感共鸣,在深度共情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精神塑造,让抗战精神在每一代人的理解与实践中得以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