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淘汰+技术替代”的双重驱动正在重塑中国多行业的产能治理逻辑,这一进程在2025年下半年显著提速。从钢铁、煤炭到光伏、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企业微观实践,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以下是基于最新政策动态与行业实践的分析: 一、政策框架与行业行动的共振1. 顶层设计升级 2025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列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标志着治理重心从单一行政手段转向市场化与法治化协同。国家能源局对煤炭行业的产能核查、工信部对钢铁行业的规范条件修订,以及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共同构建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畅通退出”的政策闭环。例如,煤炭行业通过核查超产煤矿并实施停产整改,倒逼企业合规经营;钢铁行业则通过产能置换与研发投入(近十年累计超2.2万亿元)推动高端化转型。2. 行业主动破局 多行业已形成“减产限产+技术升级”的组合拳。光伏企业自2025年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价格战,钢铁行业通过电弧炉技术替代传统高炉,实现碳排放降低60%以上。这种转型不仅是应对市场竞争的被动选择,更是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主动布局。例如,首钢研发的0.06毫米“蝉翼钢”、鞍钢的热成形车轮钢等高端产品,已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二、技术替代的深度渗透1. 传统工业的智能化再造 钢铁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实现全流程优化。河钢集团的WesCarber平台可自动采集510万条碳数据,效率提升83%;中国宝武的“2526”工程则用AI重新定义钢铁生产,预计将吨钢能耗再降15%。这种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效率,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产能调控,避免盲目扩张。2. 新兴技术的颠覆性替代 氢能冶金、电熔炉等前沿技术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蒂森克虏伯与博思格合作开发的“直接还原铁+电熔炉”工艺,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低碳钢,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使吨钢碳排放减少80%。在新能源领域,光伏行业通过提升转换效率标准(低于23%的产品逐步淘汰),已淘汰20%低效产能,而储能技术的突破正在缓解新能源消纳压力,间接优化产能布局。 三、市场化出清机制的构建1. 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 政策通过修订《价格法》明确低价倾销认定标准,并对钢铁、光伏等行业开展成本调查。这种“以价促改”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202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率回升至6.8%,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而光伏组件价格下跌30%的同时,头部企业市占率从58%升至72%,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2. 破产重整与兼并重组加速 法治化退出通道的完善推动产能出清。2025年1-6月,全国钢铁行业完成兼并重组项目12个,涉及产能4800万吨;煤炭行业通过“黑名单”制度限制违规企业融资,已有3家超产煤矿被纳入信用惩戒。这种“腾笼换鸟”为优质产能释放空间,例如中国钢研开发的电炉炼钢技术已在10余家企业落地,推动短流程炼钢占比从12%提升至18%。 四、挑战与国际镜鉴1. 结构性矛盾待解 传统行业(如钢铁)的高端产能仍依赖进口(特种钢进口依存度超40%),而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不足60%。这种“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标准升级(如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与技术攻关(如氢冶金示范项目)协同解决。2. 国际竞争加剧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倒逼中国产能治理与国际接轨。例如,钢铁行业为满足CBAM要求,需在2030年前将吨钢碳排放降至1.5吨以下,这迫使企业加速电炉替代与氢能布局。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如隆基在东南亚的产能占比达35%)规避贸易壁垒,这种“产能出海”策略正在被钢铁、汽车等行业借鉴。 五、未来趋势与路径选择1. 三大转变深化治理 产能治理正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如钢铁行业市场化产能置换占比超80%)、从单一行业转向产业链协同(如煤电联营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从短期调控转向长效机制(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行业)。这种系统性变革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预计2025-2030年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将分别提升至85%和88%。2. 技术-政策-金融三角联动 金融工具的创新正在放大治理效果。央行推出的专项再贷款已为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提供230亿元低息资金,而绿证交易机制使可再生能源企业融资成本降低1.2个百分点。这种“技术突破-政策激励-资本跟进”的闭环,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例如,河钢集团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碳资产质押贷款5亿元,用于氢能炼钢研发。这场以“市场淘汰+技术替代”为核心的产能治理革命,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缩影。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短期阵痛(如部分企业关停)与长期收益(如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而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协同推进,将是破局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