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英歌》在上海首演引发观众强烈反响,甚至直呼"想飞去岭南",这一现象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表达与岭南文化的深度融合。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魅力所在: 一、艺术创新与非遗活化的双重震撼舞剧《英歌》以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为核心,通过现代舞台艺术重构传统美学。创作者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等进行系统集训,保留了英歌舞刚劲雄浑的原始风貌,同时融入潮语说唱、铁枝木偶、潮汕大锣鼓等元素。例如,剧中"出花园"舞段化用潮州剪纸与珠绣,众神服饰融入潮剧盔帽与嵌瓷工艺,铁枝木偶与全息投影结合的设计更突破传统表现形式。这种"循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使观众在"蓝麒麟腾跃""藻井式灯光"等视觉奇观中,感受到千年非遗的现代生命力。 二、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深度唤醒舞剧以"侨批"为线索,讲述当代青年穿越时空理解父辈家国大义的故事,将英歌舞从单纯的民俗表演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潮语说唱响起,潮汕观众瞬间泪目,"英歌槌敲响的瞬间,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热血与坚守"。这种对家族记忆、文化根脉的叩问,引发广泛共鸣——有观众追随巡演城市观看达11次之多,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破亿,形成"现象级"文化传播。正如艺术总监史前进所言,舞剧打通了"现代与过去乃至未来",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完成文化认同的建构。 三、岭南文化IP的跨地域破圈上海首演的成功,得益于岭南文化近年来在长三角的持续渗透。从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粤产电影《长安的荔枝》的文化输出,到云浮郁南无核黄皮以"茶饮+文旅"模式落户广富林文化遗址,岭南文化正通过多元载体触达上海观众。舞剧《英歌》作为"岭南三部曲"终章(前两作为《醒·狮》《龙·舟》),延续了广州歌舞剧院"以舞剧讲非遗"的策略,将潮汕木雕、潮绣等元素转化为动态影像,配合潮汕大锣鼓的激昂节奏,构建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这种"非遗+舞剧"的组合,不仅吸引年轻观众(占比超80%),更让上海观众惊呼"这是打开岭南文化的窗口"。 四、文旅融合的连锁效应观众"想飞去岭南"的冲动,实则是文化体验向旅游消费转化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广东文旅借英歌舞热潮推出系列举措:潮州古城开设英歌舞体验馆,游客可穿戏服、学槌法,深度参与非遗传承;普宁英歌情剧场春节期间场场爆满,带动当地酒店民宿预订量激增;省文旅厅更组织英歌舞赴德国、法国巡演,同步推出"请到广东过大年"旅游线路,形成"演出引流、体验留客"的闭环。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模式,使英歌舞从舞台走向生活,成为撬动岭南文旅经济的支点。 五、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信表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今天,舞剧《英歌》的走红折射出文化自信的觉醒。创作者跳出"就非遗演非遗"的窠臼,将英歌舞的"忠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对接,通过"三重门""时空裂隙"等现代叙事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阐释空间。正如总编导钱鑫所言:"我们要开掘的不仅是外部形态,更是当地人骨子里的精神和风骨。"这种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使《英歌》超越地域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表达。从上海文化广场的沸腾现场到社交媒体的全民热议,舞剧《英歌》用艺术的力量架起了文化认同的桥梁。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在守正创新中激活基因,在时代语境中重塑表达,方能真正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